首页 > 关于康英 > 新闻动态
都说中医医院信息化难,难在哪儿?
发布日期:2016-07-22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2492次      标签:信息化|中医|医疗

中医一开始做医院信息系统的时候,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是一种文化,而不是一种科学,逻辑性不强,在中医信息化历史上,曾经有争论中医信息化有无可行性以及有无必要。然而事实证明,中医的发展是需要信息化的。中医也会有历史医案,通过传统的方式将疾病的诊疗过程记录下来,中医信息化,有利于去伪存真,取其精华去其糟粕,使得中医和中医文化得以世代传承,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,再在创新的基础进行继承。

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白如健认为,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实施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难点,开发起来也比较困难,主要面临采集困难、流程特殊和实现困难三大难题。

采集困难

中医具有客观指标少、主观指标多、难以量化的特点,不像西医的化验,出了化验结果之后,可以直接确定诊断。虽然西医上也有一些主观因素,比如心电图、放射科的片子拍出来之后,需要医生来做判断,但是有许多指标是可以量化的。“中医从脉象学来说,望闻问切四诊就不好量化,比如舌苔的厚和薄,厚是多少,怎么样才是厚、怎么样才是薄,这些都难以客观计量。中医的诊断也是一个个性化的诊疗过程,不仅是针对患者的个性化,大夫也有自己个性化的诊疗方式,同一个病人的脉象可能这个大夫摸的是沉,另一个大夫摸的是浮,但是最终的治疗效果可能都是一样有效的。“白如健指出。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导致需采集的信息量太大,也许,中医大夫辩证的多数因素甚至主要因素都没有录入信息系统。

中医是辨证论治的治疗理论导致信息难以采集,中药就是客观条件导致的难以实现。药房管理重要指标就是实库存,全国中医医院实现草药实库存的寥寥无几。

中草药都是散包装,没有整支整瓶整盒的概念,管理起来不利于计量。白如健说:“我们医院药房的人也说,医院的中药是一卡车一卡车运进来的,发药时是用小秤几克几克发出去的。散装中药会受到气侯的影响,干湿程度对库存的影响就比较大,可能昨天入库的时间天气比较干是一斤,今天比较潮湿就会变成一斤一两。所以我们想,药房的实库存是不是不能实现?理论上是可以做到,西药两三月盘点一次或者半年盘点一次,那么中药是不是可以一星期盘点一次,甚至可能一天盘点一次?但是实现的难度非常大。“

流程特殊

中医药带来的特色性的东西太多,比如针灸、推拿,炮制、制剂,草药摆药,煎药,小包装、代茶饮等等。白如健以草药处方界面举例:草房处方的药品类别千变万化,每一种信息系统的处理方式还不太一样,比如代茶饮,医保不能报销,我们医院的处理方式是大夫开的时候是代茶饮,但是医保开的时候是冲泡草药;还有医生的开立习惯,原来写纸质处方的时候,医生习惯先把药方的主要成分写好,再斟酌每个药的用量是多少,我们医院的做法也是先让大夫开完方的一味草药,再开下一个草药,最后再开草药的用量,此外,有一些贵重药品或者是有一些毒麻药品,还需要医生在药品单上单独签字;再就是药品的用法,西医也有滴注、擦洗、口服等用法,中医院的HIS系统中药品的用法不一样的地方在于,中医院还牵扯到费用,膏方、水丸、蜜丸、制末都需要根据重量和辅材收费,这些都是信息系统开发当中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。

现在全国医院流行的诊间结算,中药有一个特点导致实现起来要谨慎,就是一旦药房开始摆药,病人再想退就不可能了。因为散装草药一旦开始摆药,就没法把草药再还原到药柜里。医生要想进行诊间结算,必须和病人沟通清楚,患者一旦退药,不仅在流程处理上比较麻烦,在经济上也会有损失。

中医HIS系统一种针对性的解决方式就是小包装,中草药因为是散装的,在盘点、摆药上又比较困难,不利于药房管理,所以国家现在也在推广小包装方案,草药供应商出厂时将草药分成独立的小包包装,每种药都有不同的品规。白如健介绍:因为多数医生开立草药处方都开7付药,所以再把各品规小包7袋一组包装成中包。限定大夫开药时,只能开7付或成倍的付数。按照每付药用量开立品规几袋,大夫每付药开几袋,摆药人员只需要抓几个中包就可以了,最后把所有中包放入大包,每一大包就是7付药用量,患者服药时,大包里每中包取一小包合在一起,就是一副药的用量。医生开药的时候,根据每一副药的用量选好品规,比如大夫在这个处方里需要12g的黄芪,他就选一个3g的,一个9g的,白术需要6g,就直接选一个中包的,这样摆药员就比较方便了,处方上只要有数量,直接抓药就可以。

“以前大家到中医医院里称药会发现,在取药的时候等待时间是特别长的,需要用小秤一点点秤出来,而且草药不能退药。有了小包装方案,把医院的摆药工作的压力一部分转嫁给上游的厂商,一部分转嫁给患者,提高了医院的摆药效率。”白如健认为。

小包装方便称量、盘点,摆药效率高,而且每个小包装上都有二维码,发药的时候可以校验,减少一些差错,也优化了药房环境。缺点也比较明显,药品拆成小包装之后,外观上无法判断药品的成色,容易掺假,药品质量就不能保证;大夫开药的时候需要花大量的精力放在计算品规上,无效工作量比较大;小包装使用塑料袋,造成白色污染,而且在流程中增加了成本。

小包装有优势也有劣势,全部使用小包装的医院比较少,白如健介绍:现在很多医院也在探索其他方式,利用新技术解决草药摆药的效率低、误差大、易出错的问题。一些医院现在已经做到了利用物联网、传感器等新技术优化流程,在摆药筐上安装RFID卡,摆药推车上有平板电脑和读卡器,筐子领取处方任务后,百眼橱上指示灯依次闪亮,取药后重量传感器判断取用量是否正确,显示不同颜色。完成摆药后,放置到发药架,这个发药架是哪个患者的、是哪个处方、患者现在是否缴费,在发药架的屏幕上都有显示,病人刷卡,摆药架对应指示灯闪亮,增加了发药效率,减少了发药差错。

这种解决方案优势很大,摆药人员经过简单的训练即可上岗,不需要再牢记百眼橱各种草药的位置,也不需要训练出”一把抓“等熟练技能;因为百眼橱和小推车上的传感器对药品的重量实时称量,也可以避免漏抓、多抓等摆药事故;整个摆药流程都实现的信息化,既便于药房核算摆药工作量,也方便病人了解自己的处方在哪个摆药阶段。

实现困难

中医医院信息化实践起来最大一个困难就在于HIS系统压力大,为什么中医医院的HIS系统的压力特别大?对系统压力的大小有时候可能并不仅仅是根据门诊量大小来评估,而是根据病人产生了多少条收费项目来计算,病人到西医医院,从检查、治疗、加上各种药品之后,绝大多数病人的收费项目可能都是个位数,一般不到10条,但是中医的一个处方可能就会有20多条收费项目,系统里的历史数据就会不断的叠加累积,对系统产生的压力可想而知。白如健指出:“一个处方我们算了一下,我们医院平均一个处方的药物是16味,再加上一些西医的检查、开的一些西药、成药,一个病人的收费项目平均20多条,再加上小包装,一个小包装是两三个品规,一般一个大夫开的中草药中有两个品规或者三四条小包装,这些加起来就导致中医医院系统的并发量比西医院多5倍到10倍,甚至几十倍。”

除此此外,中医院的HIS系统容易死锁。药房发药的时候,要发药的那个处方里的所有药都是要锁库存的,假如一个处方里面有十味药,到第九味药不成功,前八味药都要回滚,把前八味药都恢复操作前锁库存。中医药品种类少,一共只有400多味草药,而且常用药高度集中,可能有20味草药在每一个处方里都存在两三种,这些情况都导致中医院HIS系统发生死锁的几率更大。